中药穴位透入配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2018-06-11 16:21:39 脂肪肝治疗仪 阅读

23    6                               


2 0 0 5 年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穴位透人配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李伏娥1  黄志平1  叶红军1  朱陵群2  钟李杰1  杜意平1  王俊萍1

(1.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州深圳518036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透入配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82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透入配合肝病治疗仪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总显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2.08% 和26.47%,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 和64.70%。治疗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血清ASTALTTCTG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或降低(P<0.01),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B超检查正常肝脏增加率及中、重度脂肪肝减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透入配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可显著改善其主要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降低血脂,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疗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穴位;肝病治疗仪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与结构的变化,以及理化检查的普及,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检出率达10%~15%,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据调查,脂肪肝占肥胖症的50%,Ⅱ型糖尿病的40%,肥胖儿童的发病率高达38%,由此可发展为脂肪肝性肝炎和肝硬化。关于脂肪肝治疗目前国内外无特效疗法,为探讨本病的治疗方法和提高疗效,我们采用随机对照法,观察中药穴位透入配合HD肝病治疗仪对8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和住院的82例脂肪肝,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965岁,平均38.3岁,病程27年,平均3.3年,其中轻度12例、中度27例、重度9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746岁,平均37.7岁,病程26年,平均3.4年,其中轻度9例、中度17例、重度8例。两组病史、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胀痛、腹胀、右上腹压迫感或胀满感,肝、脾肿大等症状。

诊断标准  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10月南京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每周<40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性疾病;③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④血清ALT高于正常值的2倍,持续时间大于4周,常伴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增高;⑤B超表现为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B超检查分度标准  ①轻度:肝脏回声弥漫性增强,肝肾反差大,肝内细小管道显示不清。② 中度:在上述基础上并肝内中等大小管道显示不清,后方回声衰减(肝包膜尚清)。③重度:肝内管道无法显示及()后方回声明显衰减并后方肝包膜不清。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综合治疗法:治疗糖尿病等原发病。调节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高脂肪饮食摄入,坚持有氧运动,血脂升高者加用血脂康胶囊口服。治疗组:除综合治疗法外,中药穴位透入配合HD肝病仪取平卧位,HD肝病治疗仪(北京宏波科技发展公司生产)加中药水煎剂穴位透入。按中医经络理论选择肝俞、命关、脾俞、期门做为药物透入点;透入药物选茵陈汤合越鞠汤:茵陈30g,大黄、栀子、苍术、香附、神曲、川芎各10g,浓煎,用纱布浸透,并放少许高浓度盐水。接上电极,调整频率和强度,以局部有轻微的麻木、痛热感为宜,每次30min,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凡是确诊病例均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肝功能、血脂,而且固定操作人员应用B超仪常规检查肝脏,整个治疗期间临床表现、体征及不良反应随时记录。

2.2  统计方法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右上腹胀痛消失,肝肿大回缩至正常。或回缩>2cmB超程度或CT检查肝密度恢复正常,B超脂肪肝表现消失或下降2个级别(如重度转轻度),肝功能正常,甘油三酯下降>40%,胆固醇下降>20%。有效:右上腹胀痛减轻,肝肿大回缩<2cmB超程度恢复1度或CT检查肝密度减轻程度改善,肝功能AI AST较治疗前下降50%,甘油三酯较治疗前下降>10%,但<20%,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20%,但<40%。无效:肝肿大无回缩,肝功能和血脂水平下降不显著,影像学指标无明显改善。

3.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从两组间的疗效上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疗效,治疗组总的显效率为52.08%,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显效率为26.47%。总有效率为64.7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1          两组临床疗效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显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25      19        6       52.08?     91.67?

对照组   34       9      13        12       26.47       64.7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临床表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又寸照组。见表2

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比较()

乏力       食欲不振      肝区隐痛       腹胀

治疗组   治疗前     31           23            18            21

(n=48)   治疗后     9??#        4??#        5??#       6??#

对照组   治疗前     26           19            15           17

(n=34)    治疗后    18?           9??          12            1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1

3.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两组前后血清ASTALTTCTG测定结果变化比较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I ASTTCTG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

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见表3

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比较(¯x¯±s)

ALT (U/L)       AST (U/L)       TC(mmol/L)      TG(mmol/L)

治疗组 冶疗前      97.20±12.82      89.64±10.61     6.94±1.34      2.88±1.02

(n=48) 治疗后      36.45±11.18??  37.76±13.07??  5.17±1.19?   1.45±0.81??

对照组 治疗前      l03.17±14.02     85.53±ll.12      6.97±l.25     2.79±l.03

(n=34) 治疗后      41.72±l2.14?    51.03±l2.35?Δ     5.63±l.05?   l.96±0.9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5 两组治疗前后肝脏B超结果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中、重度脂肪肝减少,正常肝脏者增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仅重度脂肪肝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正常肝脏增加率及中、重度脂肪肝减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4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B超结果比较()

脂 肪 肝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治疗组   治疗前       0            12           27             9

(n=48)   治疗后       21??Δ      10           15             2?Δ

对照组   治疗前       0            9            17             8

(n=34)  治疗后        6??        11           l3             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 P<0.05

讨论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当肝内输出的脂肪减少、肝细胞氧化机能减低、肝细胞合成脂肪酸增多。周围运往肝脏的脂肪过多时,脂类物质(主要是甘油三脂)便可在肝内贮积,形成脂肪肝。严重时可影响肝脏的生理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导致该病的条件因素有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因素、遗传背景、生活方式、年龄和性别等。

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属“胁痛”、“肝着”、“肝壅”、“积聚”、“痰浊”、“肥气”、“瘀血”等范畴,。该病主要因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而损伤脾胃,以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导致痰瘀互结积于胁下。痹阻肝脉而形成脂肪肝。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治疗应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采取清热利湿、疏肝理脾、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法则,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是我国医药学中著名古方之一,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它具有利胆、保肝、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的作用[2];《丹溪心法》之越鞠丸为治痰、湿、热、气、血、食六郁证之名方,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善消痰、湿、食积,又具行气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苍术提取物对四氯化碳、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高肝细胞抗缺氧能力,并能促进肝蛋白合成,有益肝脏功能的发挥[34];香附行气解郁。有实验证明其能促进脂肪组织的分解[5] ;神曲能消食、健脾、祛浊、降脂;川芎行气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的一种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及抗自由基的作用,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有一定的阻抑肝纤维化作用[6] ;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实验证明其具有利胆、保肝、解热、抗炎、降血压等作用[7]

肝病治疗仪运用中医经络及辨证施治原理,通过特殊脉冲信号刺激人体相应穴位,可疏通经络气血,改善肝内血液循环,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促进肝功能恢复。中药穴位透入配合肝病治疗仪的优点:以中药在肝区局部透入直接作用于肝脏,增加了药物的作用和利用度。肝病治疗仪的电磁波在增加药物吸收的同时,与人体内生物电流相互作用,起到运化气血,疏肝利胆等作用。电磁波与中药相结合,可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及胆汁的分泌,相应排出脂质,促进肝脏脂肪的转运,减少其肝内脂肪的堆积。提高了肝脏的功能。

本组结果显示,中药穴位透入配合肝病治疗仪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肝细胞损伤,降低血脂水平和及AST活性,有显著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显著提高治疗脂肪肝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本治法符合中医“内病外治”的机理,疗效肯定。因此是一种治疗脂肪肝的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断标准[S].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 曹宜,董自波,朱荃.茵陈蒿汤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1)4l43

[3] 刘国生,孙备,明亮.苍术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比较[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2)l24126

[4] 李曼玲,范莉,冯伟红,等.苍术的化学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7982

[5] 司金超,杜建海,李伟,等.香附对大鼠离体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I临床,200218(5)30

[6] 姬成伟,刘晋敏,李亮成,等.川芎嗪阻抑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4)293

[7] 田智勇,于培明,许启泰,中药栀子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782784

收稿日期:2005-03-31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0405039)

作者简介:李伏娥(1962),女,湖南长沙人,副主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中医消化内科。